罕见病百科

罕见病百科
肉芽肿性血管炎 专业版
2024-07-11 风湿免疫科

定义:

肉芽肿性血管炎(GPA)是以毛细血管微小动静脉受累为主的全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。典型的肉芽肿性血管炎三联征包括:上呼吸道、下呼吸道(肺)及肾脏病变。肉芽肿性血管炎既往又称为韦格纳肉芽肿,典型的病理改变包括坏死、肉芽肿形成以及血管炎。GPA上呼吸道和肺部病变的特点是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,血管炎较少见。

流行病学

国外资料该病发病率3--6/10万人,我国发病情况尚无统计资料。

病因

病因不明,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

1. 遗传因素:肉芽肿性血管炎可能和HLA-B50、B55、DR1、DR2、DR4、DR8、DR9和DQ7有关,确切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

2. 环境因素:

有研究认为肉芽肿性血管炎可能和病毒(EB病毒、巨细胞病毒和细小病毒B19)感染以及细菌(金黄色葡萄球菌)感染,接触硅物质等有关。

3、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(antineutro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,ANCA)

尤其是抗蛋白酶3(PR3)和髓过氧化酶(MPO)抗体可能参与了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发生,提示与体液免疫相关。

4、内皮细胞抗体也起一定作用

5、除体液免疫外,T细胞也参肉芽肿性血管炎的发病,以及肿瘤坏死因子-α、白介素-2、白介素-6等细胞因子在肉芽肿性血管炎也有异常。

临床表现

该男性略多于女性,发病年龄在5-9l岁,40~50岁是本病的高发年龄。典型的GPA有三联征:上呼吸道、肺和肾脏病变。

1 一般症状:可以起病缓慢,也可表现为快速进展性发病。病初症状包括发热、疲劳、抑郁、纳差、体质量下降、关节痛、盗汗、尿色改变和虚弱,其中发热最常见。

2上呼吸道症状:大部分患者以上呼吸道病变为首发症状。通常表现是持续性流涕,而且不断加重。流涕町来源于鼻窦的分泌,并导致上呼吸道的阻塞和疼痛。伴有鼻黏膜溃疡和结痂,鼻出血,涎液中带血丝。鼻窦炎可以较轻,严重者鼻中隔穿孔,鼻骨破坏,出现鞍鼻。咽鼓管的阻塞能引发中耳炎,导致听力丧失,而后者常是患者的第一主诉。部分患者可因声门下狭窄出现声音嘶哑及呼吸喘鸣。

下呼吸道症状:

3 肺部受累是GPA基本特征之一,约50%的患者在起病时即有肺部表现,80%以上的患者将在整个病程中出现肺部病变。胸闷、气短、咳嗽、咯血以及胸膜炎是最常见的症状。大量肺泡性出血较少见,但一旦出现,则可发生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。有约1/3的患者肺部影像学检查有肺内阴影,可缺乏临床症状。查体可有叩浊、呼吸音减低以及湿哕音等体征。因为支气管内膜受累以及瘢痕形成,55%以上的患者在肺功能检测时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,另有30%一40%的患者可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及弥散功能

障碍。

4、肾脏损害:大部分病例有肾脏病变,出现蛋白尿。红、白细胞及管型尿,严重者伴有高血压和肾病综合征,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.是GPA的首要死因之一。无肾脏受累者称为局限型wc,应警惕部分患者在起病时无肾脏病变,但随病情进展逐渐发展至肾小球肾炎。

5、眼受累:眼受累的最高比例可至50%以上,其中约15%的患者为首发症状。GPA可累及眼的任何结构,表现为眼球突出、视神经及眼肌损伤、结膜炎、角膜溃疡、表层巩膜炎、虹膜炎、视网膜血管炎、视力障碍等。

6、皮肤黏膜:多数患者有皮肤黏膜损伤,表现为下肢可触及的紫癜、多形红斑、斑疹、瘀点(斑)、丘疹、皮下结节、坏死性溃疡形成以及浅表皮肤糜烂等。其中皮肤紫癜最为常见。

7、神经系统:很少有GPA患者以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症状,但仍有约1/3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神经系统病变。以外周神经病变最常见,多发性单神经炎是主要的病变类型,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的末梢神经病变。肌电图以及神经传导检查有助于外周神经病变的诊断。

8、关节病变:关节病变在GPA中较为常见,约30%的患者发病时有关节病变。全部病程中可有约70%的患者关节受累。多数表现为关节疼痛以及肌痛,患者可出现对称性、非对称性以及游走性关节炎(可为单关节、寡关节或多关节的肿胀和疼痛)。

9、其他:GPA也可累及心脏而出现心包炎、心肌炎。胃肠道受累时可出现腹痛、腹泻及出血;尸检时可发现脾脏受损(包括坏死、血管炎以及肉芽肿形成)。泌尿生殖系统(不包括肾脏),如膀胱炎、睾丸炎、附睾炎等受累较少见。

检查:

血清学检查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(ANCA)以及鼻窦和肺脏的CT扫描辅助诊断。上呼吸道、支气管内膜及肾脏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,病理显示肺小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及单个核细胞浸润,可见巨细胞、多形核巨细胞肉芽肿,可破坏肺组织,形成空洞。肾病理为局灶性、节段性、新月体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,免疫荧光检测无或很少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。当诊断困难时,有必要进行胸腔镜或开胸活检以提供诊断的病理依据。

诊断:

GPA早期诊断至关重要。无症状患者可通过血清学检查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(ANCA)以及鼻窦和肺脏的CT扫描辅助诊断。上呼吸道、支气管内膜及肾脏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,病理显示肺小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及单个核细胞浸润,可

见巨细胞、多形核巨细胞肉芽肿,可破坏肺组织,形成空洞。肾病理为局灶性、节段性、新月体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,免疫荧光检测无或很少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。当诊断困难时,有必要进行胸腔镜或开胸活检以提供诊断的病理依据。目前GPA的诊断标准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(ACR)分类标准,

临床上常被误诊,为了能早期诊断,对有以下情况者应反复进行活组织检查:不明原因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;慢性鼻炎及副鼻窦炎,经检查有黏膜糜烂或肉芽组织增生;眼、口腔黏膜有溃疡、坏死或肉芽肿;肺内有可变性结节状阴影或空洞;皮肤有紫癜、结节、坏死和溃疡等。

美国风湿病学会1990年制定的肉芽肿性血管炎分类标准

1.鼻或口腔炎逐渐加重的痛性或无痛性口腔溃疡,脓性或血性鼻分泌物
2异常的胸部X线片胸片显示有结节、固定位置的肺浸润或空洞存在
3.尿沉渣异常镜下血尿(红细胞>5/高倍视野)或尿沉渣中有红细胞管型
4.组织活检有肉芽肿炎性改变组织学改变显示在动脉壁内、血管周围、或血管外有肉芽种炎性改变

具备上述2项或2项以上者,可诊断韦格纳肉芽种。其敏感性88.2%特异性92.0%。

鉴别诊断:

常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、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、淋巴瘤样肉芽肿病、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、复发性多软骨炎相鉴别

治疗:

治疗可分为3期,即诱导缓解、维持缓解以及控制复发。循证医学显示糖皮质激素加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有显著疗效,特别是肾脏受累以及具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,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。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:环磷酰胺、硫唑嘌呤、甲氨蝶呤、环孢素、霉酚酸酯等。

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时。应注意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所致的肺炎,约6%的GPA患者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过程出现卡氏肺囊虫肺炎。并可成为GPA的死亡原因。

生物制剂:利妥昔单抗(rituximab):利妥昔单抗是一种能特异性降低B细胞数量的单克隆抗体,在多个临床试验及病例报道中显示能够诱导复发和难治性GPA的缓解或部分缓解,利妥昔单抗成为潜在的治疗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药物之一。也有肿瘤坏死因子(TNF)-a受体阻滞剂治疗WC,有效的报道。针对TNF—a、CD20等的单克隆抗体主要应用于难治性患者或经常规治疗多次复发患者,部分患者取得较好疗效,但最终疗效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资料证实。

预后:

未经治疗的GPA病死率可高达90%以上,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,GPA的预后明显改善。未经治疗的GPA平均生存期是5个月,82%的患者1年内死亡,90%以上的患者2年内死亡。近年来,通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,预后明显改善。大部分患者通过用药,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加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和严密的随诊,能诱导和维持长期的缓解。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高龄、难以控制的感染和不可逆的肾脏损害。

参考指南

2011 中华医学会韦格纳肉芽肿病诊断和治疗指南

2004中华医学会韦格纳肉芽肿病诊治指南(草案)

2016 年EULAR 最新 ANCA 相关血管炎推荐意见

2014 BSR/BHPR成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管理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