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什么是大疱性类天疱疮?
大疱性类天疱疮(bullous pemphigoid,BP)是一组好发于老年人的获得性皮肤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。人体的皮肤分为表皮、真皮和皮下组织,正常情况下,人的表皮和真皮之间的细胞是紧密连接起来的,但是在一些病理情况下,表皮和真皮之间的连接出现了问题,导致表皮与真皮之间出现了裂隙,液体聚集在这些裂隙中,从而形成了水疱,这些水疱往往疱壁比较厚、紧张,不容易破,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。
BP常在60岁以后发病,随着年龄升高,患病风险也随之增高。近期研究显示,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生,BP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,因此,认识该疾病并了解该疾病的治疗和护理等知识是十分必要的。
2.大疱性类天疱疮可分为哪些类型?
根据皮损的范围和形态,大疱性类天疱疮可以分为泛发性类天疱疮、小疱性类天疱疮、多形性类天疱疮、结节性类天疱疮、红皮病型类天疱疮等。
3.可能导致大疱性类天疱疮患病的病因有哪些呢?
BP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,多数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和诱发因素有关。常见的诱发因素有药物摄入、物理因素和病毒感染。能够诱发BP的药物很多,常见的有:利尿剂、抗生素(如β一内酰胺类、喹诺酮类、磺胺类等抗生素)、非甾体类抗炎药、抗代谢药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;物理因素包括放射治疗、紫外线、热或电灼伤、外科手术和移植手术等;常见的能诱发BP的病毒例如人类疱疹病毒(HHV)等,除此之外,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、幽门螺杆菌和弓形虫也可参与诱导BP。但是在BP患者中,能够明确诱发因素的患者不超过15%。
4.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如何发生的?
目前研究认为,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表皮和真皮之间有一种叫半桥粒的结构,它使表皮和真皮紧密地连接在一起,而BP患者会产生两种自身抗体,分别是抗BP180和抗BP230抗体,这两种抗体会分别与半桥粒的组成成分BP180和BP230结合,组成抗原抗体复合物,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,这些反应将使组织损伤和真皮-表皮黏附功能丧失,导致表皮下水疱形成,从而表现为皮肤上的水疱和大疱(临床上我们将直径大于1cm的水疱称为大疱)。
5.BP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?
BP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非大疱期和大疱期。
非大疱期:在这一时期,BP的皮肤表现是不具有特异性的,可以仅仅表现为不同严重程度的瘙痒,或者瘙痒的同时伴有湿疹样、丘疹样或荨麻疹样皮损,甚至结节性皮损,这种皮损表现可能会持续数周或数月,也可能是本疾病唯一的临床症状(图1-1)。
图1-1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非大疱期,皮损表现为结节
大疱期:在这个时期,一般是在外观看起来正常皮肤或红斑上形成水疱或大疱。水疱大而紧张,呈圆形或椭圆形,疱液澄清,偶见疱液呈血色,大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并结痂,通常不易继发感染。皮损的好发部位是躯干、四肢、腋下和腹股沟,愈后该处可留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,形成粟丘疹。尼氏征阴性,10%-25%患者可累及黏膜(图1-2)。
图1-2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大疱期
6.做哪些检查可以明确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
BP的诊断目前依靠临床表现、组织病理、直接免疫荧光(DIF)、间接免疫荧光(IIF)及特异性抗体检测。
7.大疱性类天疱疮要如何治疗
治疗上,需根据病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。
局限性或轻度BP的治疗:①外用糖皮质激素。②抗生素联合烟酰胺与外用激素联用。③系统用激素。
泛发性BP的治疗:①外用激素。②抗生素联合烟酰胺与外用激素联用。③系统用激素。④免疫抑制剂等。
顽固性BP的治疗:对于顽固性BP的治疗,还可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、血浆置换和生物制剂等治疗。
9.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家庭日常护理
一般护理:注意营养摄入,维持水电解质平衡,避免感冒受凉,尽量少食用辛辣刺激及坚硬的食物,戒烟戒酒,生活规律,不要熬夜,衣着宽松柔软。
局部护理:对于已经形成的水疱和大疱,尽量不要弄破疱壁,先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对水疱由内到外进行消毒,消毒范围应超过水疱的范围,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,穿刺点应选择水疱的最低点,若是水疱液体不够充盈,难以抽取,可使用无菌棉签从上至下轻推疱壁,抽尽疱液后,覆盖无菌纱布,防止继发细菌感染。若是疱壁已经破损,形成了糜烂面,可以用带碘伏的无菌纱布湿敷。若是糜烂面扩散,或是周围出现红肿、发热等反应,则需要警惕是否发生了感染,应及时就医。
10.大疱性类天疱疮能根治吗?
本病大多进程缓慢,反复发作,有一定的自限性,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治疗后达到缓解和控制。但部分患者由于剧烈瘙痒和糜烂面积较大,生活质量显著下降。老年人中死亡率明显增高,发病第一年的死亡率在10%-40%之间。其次,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老年人中使用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,也可影响病情的转归。